分会新闻
2024年度江苏土木水利交通建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日期:2025-07-07 来源:江苏省科协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土木水利交通建筑领域迎来了技术创新的关键阶段,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深化行业技术进步,江苏省土木水利交通建筑领域学会联合体开展“2024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土木水利交通建筑领域)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工作,经过学会和专家提名、初评和综合评审,有10项成果入选十大科技进展。现予以发布。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开展引调水隧洞服役性能演化机理与准确诊治设备及材料研究。研究团队提出了真实属性隧洞围岩缺陷的设置方法,开发了无熟料水下裂缝双液灌浆材料,并研发了100m~300m压力水头下裂缝封堵效果的定量评价技术。此外,团队首次发现了内裂纹低波动荷载扩展现象和长期服役隧洞衬砌表层砂浆冲刷后骨料浸水泥化现象,为隧洞长期安全稳定运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中建八局文旅博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多形态复杂结构文旅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项目聚焦以建筑造型呈现文旅形象带来的重大技术难点,在关键领域取得系列创新突破:在结构设计方面,形成了意向和具象相结合的新型结构设计方法;在施工设计方面,构建了多模态文旅复杂造型结构施工技术体系;在装饰设计方面,创新了传统装饰以现代工程技术艺术展现的新形式。系列成果推动了我国大型复杂现代文旅建筑工程的技术革新与艺术表达。
河海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非炸药爆破技术新突破—生物质能智慧爆破与智能开采工业机器人的研究。项目首创可循环再生的本安型生物质泡沫材料,掌握超高温高压气动力脉冲波精准调控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炸药爆轰波响应时间短、危险性高、难以机械自动化控制的难题。这一原创成果实现了非炸药智能爆破从0到1的突破,推动爆破工艺与装备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
东南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固碳/低碳路基工程技术的研究。项目团队围绕工程建设低碳绿色转型需求,创新研发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体碳化、复合桩固碳、固碳轻质土和碱渣轻质土等技术。研究成果在环境改善、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化路径,强力助推社会迈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新格局。
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重大水利工程水下病害多模态感知及健康诊断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水下全方位监测体系,研发了浑浊水体下构筑物隐蔽部位偏振成像、水下混凝土及金属闸门缺陷无损探测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水利工程水下构筑物与河床的全过程动态监测。该成果为水利工程健康诊断提供技术保障,对推动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东南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桥梁水灾安全智能计算理论与数字感知技术及应用研究。研究聚焦桥梁在水灾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基于智能计算与水下感知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突破,填补了商用软件在高危冲刷模拟方面的功能空白。团队通过AI技术推动桥梁冲刷计算理论与仿真模型的智能化迭代升级,开发的核心技术及其装备解决了桥梁水下检监测行业痛点,为桥梁水灾防控提供先进解决方案。
南京忠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基于大模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环境主动调控关键技术及系统的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基于大模型的综合交通枢纽环境主动调控系统,具备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功能,可有效降低交通枢纽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同时,项目打造了数字孪生模型与碳足迹监控系统,全面提升了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与应急能力。
河海大学苏州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淤泥软土高效就地固化、大规模填料化和高品质建材化装备与技术研究。项目成功突破了传统淤泥软土处理技术瓶颈,通过自主研发的多规格强力搅拌头等核心装备,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且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6。团队提出的“就地固化硬壳层”系列新技术,形成了无弃土固化、工厂化资源化双路径解决方案,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创新模式。
中路交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超高韧性热拌环氧钢桥面铺装(EA+ESMA)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针对传统铺装体系抗滑性能衰减、疲劳开裂等“卡脖子”难题,项目团队紧扣“双循环”发展战略,研发超高韧性环氧树脂材料,成功替代进口关键材料,并提升铺装体系疲劳韧性性能。目前,该技术已在常泰长江大桥、宁扬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中规模化应用,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东南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谱密度能量理论及其在重大基础设施病害诊断与处置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突破了大跨桥梁疲劳损伤和高层建筑差异沉降等结构动力灾变韧性难题,创新构建了谱密度能量理论及技术体系,并提出谱密度能量损伤识别方法,使修复效率提升了2至4倍。目前,该技术已在苏通大桥、润扬大桥等重大工程中落地应用,创造了超8亿元的经济效益,为提升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与韧性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
江苏省水利学会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
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
江苏省水土保持学会